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2 年 6 月 15 日
如果你是生活在二戰時期的德國人
你會為了生存臣服於元首希特勒,還是向遊行隊伍裡的猶太人民遞出麵包?
《偷書賊》書籍簡介
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,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,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,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。
跟著養父母來到慕尼黑墨沁鎮的莉賽爾,每晚惡夢不斷,養父為了安撫他,開始為她朗誦掘墓工人手冊,也開啟了莉賽爾的識字之路,更甚,從此之後書本成為莉賽爾最難以抗拒的誘惑,走進了文字與筆墨中神奇的宇宙中。
她偷書,從垃圾堆中偷,從鄰居家偷;偷到了療癒戰火現實的種子,偷到了安慰痛失孩子父母的靈光。讀書與戰爭,這次又將開出什麼樣的祈願之花?
《偷書賊》閱讀心得
特別的第一人稱
以死神視角出發的《偷書賊》,為了符合死神本身對人間沒有依戀、不能產生過多情感的設定,氛圍冷冽又淡定,僅存的一點「人性」,卻也忍不住在看盡百態後嘆息:「那些靈魂總是輕盈,因為他們所付出的已經超過自己的人生,他們的生命已經找到更有意義的所在。」是相當特別的旁觀者全知視角。
不過,死神視角是《偷書賊》的特色,也算是小缺點。原因在於作者所分配的視角並不平均,不像《巴黎圖書館》明顯看出莉莉與歐蒂兒的交叉陳述,加深了故事的複雜性與深度,或《天鵝與蝙蝠》裡受害者美令及加害者和真一起矛盾地推著故事前進——《偷書賊》裡的跳躍視線/時空有點像作者為了加料卻又加錯料,反而削弱了死神的出場張力,倒不如像《小不點》全程跟著主角前行。
刻畫極端人性
《偷書賊》的誕生,源起自一段作者馬格斯.朱薩克母親的小故事——
「她跑到外面一看,發現有一群猶太人正被押解到附近的達考集中營。隊伍的最後是一位筋疲力竭的老人,快跟不上隊伍的腳步了。有個男孩子看見老人的慘狀,於是跑回家拿了一片麵包給這位老人,老人感激得跪下來親吻這位少年的腳踝。結果有個士兵看見了,走過來把老人手上的麵包搶走,還用力鞭打了老人。打完之後,士兵轉身追著這個男孩,把男孩也打了一頓。」
故事呈現出在一個特定的時刻裡,同樣身為人類可以展現出多麽不一樣的選擇與行動。這個橋段後來也被放進小說裡,由主角莉賽爾的養父演出,凸顯出歷史洪流下的悲劇時刻,以及上位者的盲目服從對比老百姓的苦苦掙扎,同時闡述了人性的黑白兩面,多麼殘酷。
大衛之星貼在他們的襯衫上,彷彿他們的苦難是被指派的,緊緊綁在身上。「別忘了你們的苦難⋯⋯」這句話藤蔓似地攀爬在這些人身上。
除此之外,本書在描寫人物性格上也下了很多功夫,另一組對比羅莎與漢斯就相當有趣-一躁一靜、一個嚴厲一個溫柔-「妳這隻小母豬!」讓閱讀的過程畫面感十足,各自產生不同構想,再對比翻拍電影版又是完全不同的鏡頭語言,再次體驗到閱讀小說的最大樂趣之一。
飽含色彩之作
《偷書賊》的文字細膩生動,在色彩的運用上也不馬虎,尤其在不以視覺取勝的小說中,大量的顏色譬喻與描述更顯特別精彩。
死神一出場就是巧克力色的,不是代表純淨的白或晦暗的黑,而是介於其中的巧克力色,混濁又厚重,表現出他介於生死之間的特質,他是徘徊而悠遊的魂魄;還有黃色的眼淚藉以諷刺二戰德國的殘暴,灰色天空表示當時的歐洲局勢-「我望著天空由銀色轉成灰色,接著轉成雨的顏色,就連浮雲也像要掙脫。」
刻畫得越淒美,越是感嘆戰火無情。
書與文字的昇華
正如前言所述,《偷書賊》是一本戰爭小說,也是一部寫給文字的情書。從莉賽爾在書本中獲取慰藉,進而學習識字、練習寫作、分享故事的過程,都再次讓愛書人重拾初心,憶起一些文學著迷的魔幻時刻。
「幾乎所有的文字都在慢慢消失。受到我四處奔走的影響,黑色本子的內頁已經開始散落,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寫這個故事。一件事情講得夠多次,你就永願不會忘記。」
對我來說這正是《偷書賊》令人愛不釋手的主線,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閱讀《偷書賊》的過程有三分之二都是用聽的(電子有聲書),彷彿身在莉賽爾為鄰居們朗讀的防空洞,代入感滿分,推薦大家有機會試試看。
綜合來說,《偷書賊》是一個哀傷又感人的二戰架空故事,也是一本關於書的書。劇情工整、格局龐大,又一個認識二戰歷史的全新視角,相當喜歡。
特別提一下本書的翻譯,用詞之精美,有時候甚至會有點出戲(非貶義),以下節錄幾個分享:
- 罅(ㄒㄧㄚˋ)隙:裂縫、細縫
- 闃(ㄑㄩˋ)寂無聲
- 依次奚落
- 信筆塗鴉
- 他們的微笑像鹽,消失得很快
- 橘色的灰燼好像被人吐出來的棒棒糖
延伸推薦:二戰小說系列
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,歡迎拍手按讚 5 下鼓勵 VVN LENS 持續創作 👏🏻
・到 Instagram 追蹤我
・與 VVN LENS 合作、邀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