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首頁好書推薦《心》:你不可錯過的夏目漱石代表作!3觀點帶你看黑色自白、曖昧美學的人性大揭密

《心》:你不可錯過的夏目漱石代表作!3觀點帶你看黑色自白、曖昧美學的人性大揭密

Tags:

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2 年 6 月 15 日

推薦這本探究人心的書,給渴望探究自己內心的人。夏目漱石

探討黑暗人性的創作品有很多,有的接近地獄邊緣似地發狂,有的用激烈的衝突對立展現。

但《心》是寧靜壓抑,卻也最毛骨悚然⋯⋯

這本書,是一部利己主義者的懺悔錄,是日本近代文學最有地位的小說,是作者夏目漱石晚年代表作之一,更讓他奠定了「國民大作家」的地位。

這是一個後座力很強的故事,雖然不是推理小說,卻有相似的手法,讓線索與秘密在故事尾聲一次揭發,引爆人性最黑暗的煙花。

  

推薦給:

  • 想要探究人性的你
  • 學習描寫人物細節的文字創作者
  • 想一窺最極致的日本精神的研究人員

來翻翻這部像洋蔥一般的《心》吧!

  

早該死矣,為何苟活至今。」

  

夏目漱石,Photo by Ogawa Kazumasa, Public domain, via Wikimedia Commons
夏目漱石,Photo by Ogawa Kazumasa, Public domain, via Wikimedia Commons

  

以下觀後感微雷,介意者建議斟酌觀看!另外,本篇心得非常主觀,如果你有不同想法,也歡迎在留言區和平討論分享????

  

夏目漱石《心》重點摘要—Through my lens:

一、 關於死亡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設想過「死前的最後一天」會是什麼樣子?

沈穩又高傲的老師對死亡幾乎閉口不談,在主角與師母的脅迫之下才緩緩流出一句「世間的丈夫比妻子早死,好像是理所當然」,那樣漫不經心的態度;而主角的固執父親,相較之下則坦蕩一些,「反正早晚要死,不吃點美味的食物怎麼行!」展現看盡人生百態、看淡生命凋零的想法。

兩人的想法在兩段之間形成對比,把視角拉遠來看,也正好是兩段人生相互映照的諷刺與遺憾。

  

「生命是『向死而生』」每過一秒,我們都離死亡更進一步。

雖然「把握當下」的口號浮濫又老套,但確實是在未來不後悔的最佳解答。這個實踐過程就跟習慣養成一樣,沒有時刻提醒自己是很容易遺忘的,但一旦愛上「把握當下」所帶來回饋感,就能進一步引領自己徹底實踐。

就像我終於在2020年創建部落格,讓野心不再流於空想,也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自己繼續堅持與進步,以後面對死亡時能以無悔自居。

  

二、 明治精神

明治精神是基於冒險精神為前提的奮發有為、革故鼎新,與開拓進取的精神。

  

書中K和老師的行事作風都是明治精神的體現。

K陷於戀情的迷惘,也就是他所謂「向上心的墮落」,因看不起自己背叛養父意旨的求道之心而感到絕望;老師則因重色輕友,將摯友逼上絕路,帶著罪惡感而選擇自我制裁。

換言之,明治武士道的嚴厲主義,絕不容許犯下些許過錯,縱使別人不追究,自己卻不敢須臾或忘,把高精神潔癖纏繞一生。

  

這種精神令人敬佩,同時也確定自己無法抱持如此崇高的道德理想,抑或是生長在台灣的我並不了解所謂「為天皇犧牲奉獻」的社會文化,也可能是沒有戰爭、趨於安逸的現代社會,讓我不必只望向一個目標前進。

  

不過,我認為明治精神的根基是值得學習的,它鼓勵冒險、勸人勇於做夢的基礎,其實跟現代企業對職場工作者的期許不謀而合,只是我們該為它付出或犧牲到什麼地步,這邊推薦兩本書,讓大家在職涯迷航中參考:《工作最重要的投資》《我只是好好生活,工作竟然變順了》

延伸閱讀:
《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》Vito蔣宗信:45歲的中年大叔,怎麼找到人生新出路?

  

三、 利己主義

那些平日看起來善良的人,至少也都是普通人。不過一旦碰到緊要關頭時,誰都會變成壞人,這才是最可怕的。

而更可怕的是,它就像潘朵拉的盒子,一旦開啟將帶來悲劇,更讓人不斷向下沈淪、六親不認。面對「金錢」與「情慾」,好像大多數都無法再高清廉潔,開始毫不猶豫地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。

有些利己主義顯得比較「精緻」,比如說古代社會菁英認為他們對平民百姓並無責任;或是中國知識份子靠著科舉制度奪名換位,確實是比起書中為了錢財逼婚、為了戀人間接殺死摯友的案例,不那麼低俗一些,但那不過只是冰山露出水面上的比例差異罷了。

  

利己?利他?

我的選擇是—在能夠照顧好自己之前,不以利他主義為人生信念。畢竟如果我連自己都沒辦法顧好,我根本沒有多餘心力去付出,也無法再擔一份心思回饋社會,當然這兩者並不是非一即二的選擇,怎麼達到箇中平衡,透過《心》大家可以審慎思考一番。

  

後記:

日本文學總有種讓人身臨其境的魅力,甫翻開就像看見鐮倉市乾淨清澈的淺藍濾鏡,或宇治川悠遊純樸的巷弄,連本書如此冷冽的議題,都還是流淌著溫儒氣息。

這是台灣或西洋文學都沒有的形象與感受。

  

而這本書我認為最有意思的段落就是最後一個篇章「老師與遺書」,不過,這也要歸功於前兩大段落縝密的鋪陳、精細的刻畫,才凸顯最後轉折的極強張力,也不禁讓人感嘆真相的殘酷與人性殞落。

不過,或許那才是每個人心中最真實的矛盾拉扯呢?

  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